哈利加那蘇斯陵墓


索洛斯(Maussollos)是公元前三七七至公元前三五三年波斯王阿塔塞克西斯二世和三世(Artaxerxes II and III)時代,安那托利亞(Anatolia)西南面加里亞(Caria)的地方總督。公元前三五九年他把地方首府從邁拉沙(Mylasa)遷到小亞細亞近海岸的哈利加那蘇斯(Halikarnassos)。到了那裡他即重建該城,並在城中央建造一座宏偉壯觀的陵墓,打算作為他自己統治該地的紀念物。

他在公元前三五三年逝世,那時陵墓的大部分工程仍未完竣,便由他的妻子阿特美西亞(Artemisia)負責繼續進行。這座建築由希臘人可能就是派西奧斯(Pytheos)設計,雕刻裝飾則由當時希臘雕塑界四位權威人士斯高帕期(Skopas)、布賴亞斯(Bryaxis)、提摩西奧斯(Timotbeos),和利奧卡雷斯(Leochares)負責。兩年後,即公元前三五一年,阿特美西亞逝世。但是,大普利尼(Pliny the Elder)(公元二三至七九年)說﹕「......建築工程繼續進行,終臻於成。他們認為這座陵墓不單紀念他們自己的光榮歷史,也代表他們藝術上的成就。就算今天他們的手工也足以與任何民族相比。」 (左圖: 墨索洛斯)

到了公元十二世紀,陵墓雖然已經殘破,但仍然為人所稱道。當十字軍到達該城時,聖約翰騎士團的騎士曾用陵墓的石塊和雕像作防禦工事。一八五六至一八五八年間,芙人紐頓(C.T. Newton)在原址發掘出大量雕刻的碎塊運到倫敦。現在大英博物館收藏著陵墓裝飾的重要部分和建築的精緻細目。

在一些台階之上顯然有個長方形的高台,大約寬三十三公尺長三十八點七公尺,台上面有個由三十六條愛奧尼亞柱組成的長方形柱廊,圍著一座內殿,也許是祠堂。屋頂是稜錐形,和普利尼所說的一樣,共有二十四級台階,最頂端有墨索洛斯及其妻子乘坐戰車之人像。整座建築物約有五十公尺高。

要重新拼出陵墓的原貌,細節上有許多難題。例如入口處的形式和位置我們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應該把那些巨大的石獅子放在,什麼地方。

刻上奔馳戰車的「橫飾帶」(frieze)很可能是在柱廊中央內殿牆壁的頂上。但另兩套橫飾帶的位置就引起了爭論。一套刻的是與半人半馬怪物交戰圖,另一套刻的是希臘人和亞馬遜女戰士作戰圖。其中一套應在廊柱之下,圍著高台的底部似無疑義。但另一套的位置則難以確定。重新拼合時最常見的方式是把第二塊放在緊接上一塊橫飾帶之下,但似乎不很合適。屋頂之角度也不能確定。事實上曾發現過兩種大小不同的屋頂台階,表示屋頂斜度也許不是完全一致。

學者最感興趣的是橫飾帶上的浮雕。普利尼說四位雕刻家每人負責一邊,學者們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來分辨究竟那一幅浮雕出自那一位雕刻家之手。對研究古代藝術的學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事實上每位雕刻家負責橫飾帶的一部分,分工合作而完成。(右圖: 橫飾帶)

在陵墓頂上戰車內的兩個石像,以墨索洛斯的那個保存得較好。這石像高四公尺,姿態優閒。雕像相貌粗壯,軂腮鬍、厚唇、濃眉、粗頸、密髮,很明顯是希臘人的雕工,但面貌是雕出墨索洛斯的本來相貌,並無故意將他美化。這是古代留下來最有價值的雕像,也是最早的寫實人像之一。

普利尼的敘述顯示了這座陵墓在古希臘人眼中的重要地位。希臘的墳墓一向比較簡樸,這座陵墓卻脫離了希臘的傳統。由於有了這種新穎的墳墓建築方式,陵墓(Mausoleum)一詞就在西方文字中,代表這種具有藝術建築的墳墓。這座陵墓可算是古希臟文化鼎盛時期(一般認為由三十年後,即公元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那年開始)的第一件傑作。亞歷山大大帝一生最輝煌的功業就是把希臘文化推廣到東方,使東西文化交流,並打破希臘傳統的地方觀念障礙。這座陵墓的建築可看出這種文化交流的情形。希臘人應召到外國去參加基本上本是東方的建築工程。同時希臘人也帶回新的思想觀念。當時以及後世的希臘人除了對這座只為了一個凡人而設計的陵墓建築的宏偉及設計的精巧不勝景仰之外,同時也在建築上吸收了—些新的觀念和形象。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