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彌斯女神廟

非蘇斯是小亞細亞沿海最古老的希臘城市,其後更不斷地發展,日益富庶,在希臘及羅馬時代尤為繁榮。古代的埃非蘇斯位於御道(Royal Road)末端,凱斯特(Cayster)河旁一個深水海灣的岸邊,佔了沿海一帶很有價值的中心位置。御道由波斯首都蘇薩(Susa)起,橫越安那托利亞內陸,直抵埃非蘇斯。羅馬時代,埃非蘇斯是亞細亞領域的首府、重要貿易中心,又是早期基督教最活躍的社區之一。

埃非蘇斯又因為是阿特彌斯(Artmis,即羅馬人信奉的戴安娜)的崇拜中心而其有另一重要地位。在這裡,阿特彌斯女神與希臘其他地方的阿特彌斯女神略有不同。埃非蘇斯人表示,崇拜阿特彌斯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亞馬遜女戰士的時代。希臘的阿特彌斯似乎吸收了當地豐產女神的特徵。

許多希臘與羅馬的阿特彌斯神像複製品留存至今。那是雕塑與修飾精美的莊嚴立像。雙手前伸,胸部有些據說是代表多數乳頭的圓東西(十九世紀的一位作家曾稱阿特彌斯為「露乳女神」),也有人說是蛋。

神像放在傳統位置上,外面圍造一座廟。最初的阿特彌斯廟得到里底亞國王克里薩斯贊助,於公元前五六○年左右建成,規模宏偉,只有公元前五四○年左右在附近的薩摩斯(Samos)島上建立的希拉(Hera)廟能夠相比。據說阿特彌抵廟的建築工程非常艱巨,最後還是阿特彌斯女神親加助力才完成。

阿特彌斯廟建成以後,保存了兩百年。直到公元前三五六年,有一天晚上,一個瘋人放火燒廟。結果,「亞細亞公眾議會判定,放火焚廟的罪犯應受天譴,是最壞最卑鄙的人。不值得別人談論或記憶,甚至他的姓名都不值得一提。」但是發展出人意料之外,瘋人的名字,赫羅斯特托斯,因此事留傳後世。據說燒廟的那一晚,亞歷山大大帝在馬其頓出生。

新廟建築工作隨即開始,但工程一定進行得很慢。公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大帝攻佔薩狄斯(Sardis)後,到埃非蘇斯向阿特彌斯神像致祭時提出,願意捐贈完成新廟的費用。埃非蘇斯人不肯接受這建議,聲稱 「要一位神替另一位神建廟是不對的」。雖然他的建議受到婉拒,亞歷山大大帝還是將交給波斯人的稅款,撥充新廟建築費。

新廟有很多地方與舊廟相同。石柱及內牆的位置沒有不同﹔宗教傳統也未改。不過,新廟的基台更高更寬。根據最近一次修建記錄,長一百二十五點一六公尺,寬六十四點七九公尺。廟後有兩排石柱,每排九條,左側與右側也有兩排石柱,正面是三排石柱,每排八條。正面中央石柱的相互距離較大,兩條圓柱的中心距離八點七五公尺,當中空位放著一塊大石重約二十五噸。阿特彌斯女神親加助力,相傳是安放這巨石。

阿特彌斯廟的愛奧尼亞柱,從柱腳到柱頂,高二十三公尺許。普利尼認為,三十六條柱的豉狀柱腳上刻著雕像裝飾﹔現無法確定這些石柱原來的位置,但相信正面頭兩排及神廟正中通道兩旁的石柱必在三十六條柱之內。普利尼又說,有一 柱腳的雕像是斯高柏斯的作品。斯高柏斯曾參加墨索洛斯陵墓的建築工作。

除了規模宏大、石柱如林,並有雕像裝飾的鼓狀柱腳外,阿特彌斯廟另外還有些異乎尋常的特點。希臘神廟多數朝東,但阿特彌斯廟朝西。其次是廟內大殿中心神龕上面並無屋頂。這種情形不僅因為二十三公尺寬的屋頂不易建造,還因為敬拜阿特彌斯女神時,神龕必須露天。所以阿特彌斯廟嚴格說來並不是廟,而是環繞一個露天神龕建造的柱廊。(右圖: 鼓狀柱腳,現存大英博物館)

雖然屢遭劫掠,阿特彌斯廟仍是希臘引以為榮的古代建築。公元二六三年,哥德人入侵希臘,神廟受到嚴重破壞,後來雖曾修補,但沒有重建。在拜占庭時代,埃非蘇斯一路衰微﹔到了十四世紀,埃非蘇斯城已蕩然無存。低窪土地變為一片沼澤。早期的歐洲遊客到埃非蘇斯舊址,認為該地環境不宜居留。幸虧英國人在一八六三到一八七四年、一九○四到一九○五年兩次發掘以及奧地利人的研究,有些古蹟才能復原。普利尼稱阿耳特彌斯廟為「偉大希臘的真實證明」,拜倫也寫過幾句詩﹕

我見到埃非蘇斯的奇蹟 ;
石柱散布在荒郊上 , 石柱的陰影裡
藏著鬣狗如同胡狼

 

Back